飞鸽书院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宣宗似有些不悦,看了杨溥一眼,碍于杨溥的名声,且为人朴实正直,廉洁好静,没有城府。个性恭敬谨慎,平日里君臣二人相处还不错,此时压制着心头的不快,道:“杨爱卿这是干什么?”

杨溥道:“回禀皇上,老臣有话要说?”

宣宗道:“有话不妨说来便是?”这语气带着几分怒意,群臣缩了缩脖子,看了看皇帝,哪还敢言。

杨溥浑然不觉,抱拳道:“回皇上,我大明自洪武当国,便定下规矩:“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杨峥为人虽有些功勋,却不足以封伯这么厚,还请皇上三思?”

若说先前杨峥有些回不过为而来,那么这会儿或多或少有些醒悟,朱元璋虽不如汉代非刘姓不可封王,但也定下了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的规矩,这种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就是这种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伯爵,大明开国两百年来文官得到这个封赏的不过三个人,靖远伯王骥,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三人为明代因功封爵的仅有文官,可见这伯爵获得是这么的困难,按说这样的好事,杨士奇等人该高兴,但杨溥给出的态度很明显,他们在反对这事儿,能让老好人杨溥都反对,足见这事儿也并非全是好事了,细细想来也只有这伯爵的问题上了,大明的官儿,封号有诸多的规矩,伯爵虽好,但也不是没有限制,如作为文官,最起码是不能做吏部尚书的,不能入阁,因任何一个衙门,若是放一个伯爵进去,无论是怎么看,这权势就太大了,对任何衙门都是一种压力,所以一旦被封赏了伯爵,除了在军中任职之外,算是自绝文官体系了,他这个侍郎官职虽不算太高,但好歹也是文官体系之中,日后想要做个尚书,入个内阁,做一个宰辅也不是不可能的,但你前提是文官才行,要说这等好事再过个三十年,就算是天皇老子反对,他也一口答应,抱着一个伯爵比什么都强,可他终究不过是刚过三十岁的年轻人,往日的日子还长,若就是这么自绝坟墓,未免有些可惜了,人总不能光看着眼前这点利益。

杨士奇担心的就是这一点,他生怕杨峥什么都不懂,一口答应了此事,所以才用眼神给了些暗示,当然了这么做要说完全是为了杨峥着想也不无不可,但其中也不是没有些私心,三杨无论是他,还是杨荣、杨溥都是几十岁得老人了,人老了就容易顾虑后事,自从三人把持了内阁后,越发觉得内阁的权势,作用重大,这样的权柄重地,需要的是固然是官员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才学,可同样也需要一个官员的人品,三人都老了,少不了顾全离去后的内阁,目光思来想去也就是那么几个人,而最佳人选无疑是杨峥了,无论是才学,还是见识,人品都有这个资格,更难得是人家年轻,这固然是一种缺陷,但何尝不是一种优势,所以这几年来三人有意对他做出了多方面的考察,无论是整治江南的手段,还是处理藩王这件事上都体现了非人的手段,让三人十分的满意,打算好好培养个几年,日后寻个机会拉入内阁也算是后继有人了,可皇帝突如其来的要给他封爵,这一下算是彻底打乱了三人的计划,难得寻了这么一个继承人,三人那肯就此放过,所以才有了先前的一幕。

皇帝自是不知三杨的心思,在他看来杨峥多次为朝廷立下功勋,早该奖赏碍于他年纪太轻,锋芒太甚,才有意打压,这一打压差不多半年了,人家什么都没说,该给自己尽心尽力的办事一点都不落下,别的不说,就说这次宝物的事情,他通过王振知道,所谓的西洋宝物不过是十几件的宝石而已,愣是人家化腐朽为神奇,给自己赚了这一百多万两的银子,让自己这个皇帝用起银子来不至于畏手畏脚的,也不用为了那么点小钱惹得群臣不高兴,这样的体贴知趣,又能立功勋的官员,若不赏那岂不是显得朕赏罚不明么,本着这个心思,对于杨峥的这份奖赏,他一直憋着,苦于没寻到借口,这次朝廷对瓦刺出兵,可谓是最合适的机会,所以在赏赐上不免动了心思,将昔日所有的功勋都加上了,这样一来赏赐就显得大了,为了怕言官、御史说什么话,他特意就这事儿与内阁、六部的尚书商议了,得到了结果是没人反对,却不想事情到了这一步,带头反驳的人竟是内阁,这座反复的感觉,让皇帝大感不满,冷哼了声道:“杨爱卿此话是何意?”

杨溥缓缓的道:“依微臣看杨大人为官清明,吏治突出,自任命以来先后缴弥勒教,扫平安南,挫败鞑子,其军事才学却是当世无双,皇上以他作此番出征的元帅可谓是最佳人选,但皇上莫要忘记了,杨大人一国两制与安南使安南问题彻底得以解决,其次身为江南巡抚,巡视江南先退田百姓,疏通吴淞江、改革市舶司、征收商业税,壮大江南商业,使得苏州一跃成为江南富庶之地,大明国库充盈,如此大的功勋,杨大人返回京城皇上迟迟不得赏赐,杨大人毫无怨言,为陛下筹办花榜,拍卖西洋宝物,老臣观其言,察其行。实乃我大明官员的榜样,这样的官,文能安邦定国,武能开疆拓土,这样的人才若是在战乱年代,皇帝让他作为将帅出征,微臣绝不会有半句话,可如今我大明盛世太平,要的不是一个开疆拓土的武将,而是一个帮陛下安邦定国文官,老臣今年已六十岁了,东里兄也六十有六了,勉仁兄也是六十多了,作为臣子,我们都老了,不怕皇帝笑话,最近老臣越发觉得精力不够用,以至于常常耽误了政务,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在勉强应付,老臣想就算我能应付,凭着老臣这样的年纪,还能勉强几年呢,所以内阁是需要加入新的力量,杨大人文采出众,政务能力也不错,难得是居功不傲,拳拳之心。难能可贵,是为我大明之栋梁之才,这样的人才,若是放在边疆固然能给陛下打下万里的江山,可疆土再大,若没有好的人才去治理又有何用,元之幅员“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可江山不过百年而亡,这其中固然有鞑子不知体恤民情的缘故,可也不是没有鞑子人才的凋零的原因在里面,鞑子开国之初,鞑子皇帝重用耶律楚材等人,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让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盛世,使先进的中原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也开创了元朝的兴盛,我大明疆土固然不如鞑子,可也远超汉唐,如此大的一个朝廷,文治比武功更加重要,杨大人自幼学习汉籍,精通汉文,年纪轻轻就已“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著”了。是难得的治国之奇才,老臣以为这样的治国奇才,皇帝不该让他去作一个开疆辟土的将帅,而是入内阁,执掌天下替皇上,百姓治理好这日益繁荣的大明江山才是正经事,老臣相信以杨大人的才学,他日我大明的永宣盛世定能延续数十年,甚至是百年?所以老臣斗胆由此请求,还请陛下三思?”

杨溥的这一番话说的不快,但足够大殿里任何一个人听得清清楚楚,人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无人站出来说话,大殿里静得可怕。

一番沉默后,反应过来的众人先将目光在杨峥的脸上扫了扫,跟着带着满脸的疑惑,看向了内阁三杨,三杨生态淡然,很想然对于杨溥刚才的一番话,无论是首辅杨士奇,还是次辅杨荣都是认同的。在这种结果之下,众官儿各自觉得不可思议,杨溥的话很明显,那就是杨峥是治国的奇才,内阁需要这样的人才,这等于说旁人望眼欲穿,熬着资历,刷着名望,甚至讨好内阁的三杨以求入阁的资格,不满三十的杨峥已有了,而且是获得了三杨的一致认同,这种巨大的落差感,让许多怀着希望的老臣,恨不得大哭一场。

喜欢逍遥江山请大家收藏:(www.fgsy.net)逍遥江山飞鸽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飞鸽书院推荐阅读: 新书我是木匠皇帝从士兵突击开始的征程战场合同工汉末文枭系统派我来抗战我在大唐有块田葬汉神话版三国唐朝九千岁雪狼出击奋斗在沙俄夺盛从特种兵开始的军旅生涯天唐锦绣大国重坦抗战从瞄准开始大明镇海王浴血兵魂天官穿越成皇子开局却被贬为庶人白玉香无痕三国小侯爷三国之女将军团汉末大召唤崇祯十五年极品佞臣偷香大唐孽子特种兵之超级打卡系统大秦:开局邀请祖龙造反我大哥叫朱重八回到明朝做塞王随波逐唐人类群星辉煌时楚书,太祖皇帝本纪大明铁骨兴汉使命从史前开始打卡虽然开挂我还是要稳终宋唐朝好太子汉祚高门人在大秦,已成渭水河神大秦:开局抓了嬴政和赵云万象朝宗红楼名侦探世子的崛起特种兵:我的一万种人格融合了史上第一跨国集团
飞鸽书院搜藏榜: 吃货混大唐特种兵之超级打卡系统大唐从救下李二开始大秦:开局邀请祖龙造反朝为田舍郎真不是软饭皇帝啊大明:天子镇国门逆袭水浒传不想当大名的武士不是好阴阳师九生无憾大秦:我替陛下开了挂大明1593南宋之中华鼎盛大唐历险传夜郎传奇第一村汉末文枭我大哥叫朱重八甲申国难抗战之狙杀行动带着军需来大明抗日之铁血纵横士兵突击成最强少爷无所不能十里洋场之暗影大明从慎重开始特种兵争霸在明清穿越三国之我有修改器唐时明月宋时关战国王天下三国狼烟行我是史上第一败家子相魏楚汉无双北宋有个好弟子极品奴才大唐皇太子盛唐剑圣血帅回到明朝做塞王大秦:老赵,我真的不是仙人苍天圣道三国:朕的大汉江山愿天下再无穿越者抗日传奇独立排定居唐朝亮剑之从永不磨灭的番号开始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扶蜀唐潮风暴钢铁皇朝
飞鸽书院最新小说: 我就是要做皇帝奋斗在新明朝红楼:曹操转生,开局杀贾珍曹魏唯我独尊之二止干戈重生农门骄李想的北宋血帅大唐全才横扫三国的东方铁骑抗日之兵王纵横盗宋开国功贼奉天承运远征军之溃兵兄弟超级大独裁者回到晚清的特种狙击手纵横三国之我是张辽抗日之精英特战队抗日之横扫天下江山如此多骄边戎铁血骠骑猎日神刀极品皇帝大宋极品国师吕氏皇朝三国之天下霸业宋起波斯湾大周权相杀手特种兵特种兵争霸在明清大清弊主燃烧的海洋霸宋西门庆穿越之纵横大唐巨浪闯王李自成新传宋世流芳特工之回到清朝抗日大汉奸回到古代当将军超级系统在初唐千宋民国军火商人三国好孩子龙游大唐之贞元记事决战朝鲜隋末唐雄